“胡鑫宇”案真相大白,但死亡危機尚未消除....... 歷時106天,胡鑫宇失蹤之謎終于塵埃落定。2月2日上午10點,由江西省、市、縣聯合工作專班組織的新聞發布會,直播發布事件的最終結論:胡鑫宇系自殺身亡。 支撐這個結論的證據繁雜翔實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 1、 胡鑫宇遺體發現地就是原始第一現場。 2、 胡鑫宇遺體腳尖朝下,器官無缺失,體內未測出致命或致幻藥物成分。 3、 胡鑫宇遺留的錄音筆內容系死者臨終前錄制,未經合成、剪輯。 4、 胡鑫宇早有自殺傾向。 胡鑫宇,這個父母家人眼中的美好少年,悄沒聲息的消失在舊歷年金秋,卻在新歷年的早春以如此慘烈的樣貌回歸大眾視野。“他到底去哪了?”曾經是人們心頭的迷霧,如今云開霧散,謎底卻并不新奇:這又是一起因心理危機導致的青少年自殺事件。 近年來,青少年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,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與“青少年自殺”相關的詞條,結果居然多達上億!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發布的《中國青年發展報告》顯示,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,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、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。研究數據表明,青少年的自殺率要比成人高出近3倍,且大約60%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是與抑郁癥有關?!渡鼤r報》等諸多媒體報道,“據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《中國兒童自殺報告》指出: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,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。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于自殺,8個自殺未遂。這樣的調查結果真是令人瞠目結舌,扼腕惋惜。 正值青春的偏偏少年郎,因何動輒走上絕路呢?這是因為他們處于人生敏感階段:青春期。這個階段的孩子,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這快速的成長,尤其是高中階段的的孩子,他們每天都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;他們對外界的改變和個人發展顯示出前所有未有的關注和思考;他們又處于孩童與成人臨界的尷尬地帶,渴望被人理解與人傾訴同時又拒絕他人的關注和傾聽。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們需要解決的心理沖突,如果解決不好,就會導致孩子們的心理危機。 那么我們如何保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?這得從改善孩子們的生態環境談起。 第一個維度:家庭 良好的親子關系、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幫助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發展。 家是每個人的來處與歸宿,對于青少年來講更是如此,雖然他們看上去似乎總是對自己的家庭充滿挑剔,好像時刻準備出走逃離。但是作為孩子們的家人,尤其是是爸爸媽媽,我們一定要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:我家小孩正在以叛逆的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他長大了。 沒錯,如果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枚硬幣,那么一面是叛逆另一面就是成長。作為父母,要看見孩子而不僅僅是看到孩子,要接納孩子而不僅僅是要求孩子;要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孩子而不僅僅是強勢而強硬的指揮孩子。 我的來訪者王姐也有個15歲念高一的兒子,她帶孩子來求助的原因就是孩子升入高一以后忽然變得“不順男不順北”,和王姐各種“懟”,更糟糕的是兒子的學習成績較初中階段大幅下降。王姐越著急管他,他越不聽,王姐說的多了,兒子居然產生了厭學情緒,成績更差了! 這種情況下,單純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是沒有意義的。如果一再給孩子壓力,會加重孩子對學習的排斥,性格外向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易怒暴躁,性格內向的孩子很可能感到抑郁焦慮,甚至產生自傷自殺,猶如胡鑫宇一般走上不歸路。 怎么辦呢?這也是王姐急于解決的難題。 經過跟母子兩進一步的咨詢,我和王姐一起制定了今后與孩子相處的8字策略:閉嘴、接納、陪伴、欣賞。 具體來講,王姐要做到以下幾點:從此不再指出兒子的問題也不再給孩子提出整改方案;嘗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(比如自己可能真的是個不太懂孩子的媽媽),同時也接納孩子的平凡;多一些時間陪孩子吃喝玩樂,而不再盯著他學習;從肯定孩子開始,學習發現孩子做的好的地方,并且向孩子表達真誠的欣賞。 對于這個策略,王姐是不相信的,一方面她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些,這小孩兒一身臭毛病簡直罄竹難書,哪能裝看不見還去找優點呢!另一方面,她不相信這么做能“救活“這個頑劣的小孩兒,雷霆手段都不行,何況是軟噠噠的8個字兒呢! 在我的鼓勵之下,將信將疑的王姐開始嘗試改變與兒子的相處模式。 結果當然是喜人的!1個月以后,王姐看到了母子關系的改善,2個月以后,王姐看到了孩子期中成績大幅提升了,第三個月,王姐主動問我,老師,你這幾招真靈,接下來我該怎么做? 接下來,當然是改善家庭中的情緒氛圍,比如夫妻間和諧、親子間親昵。整個家庭生態環境的改善必然能幫助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發展。 第二個維度:班級 老師的積極關注,同伴的友好互動,讓青少年體會到人間溫情。 成年人有自己的圈子,青春期的孩子們也有屬于他們的江湖。 埃里克森在人格八段論中指出,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解決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心理沖突,他們需要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自信。因此這個階段,孩子們會有自己的小團體,他們的伙伴關系變得更加重要,班級成為孩子們進入成人世界的模擬小社會。 一個高功能的班級,是老師和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。兩個因素缺一不可,其一是老師對每個孩子的積極關注,其二是同學之間的友好互動。 老師的積極關注,可以安撫青春期孩子偶爾的自卑,當他們感到被權威關注的時候,他們會感到自己被認可,被尊重,他們會在心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,他們會覺得:嗯,還行,老師都關注到我了,我還不錯的!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,他們往往會更自信,更有價值感,更愿意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。而同學間的友好互動,會讓孩子們體會到歸屬感,榮譽感。 第三個維度:學校 學校是這樣的場所,它不但保障孩子們完成學習活動,更培養他們的精神成長。包容接納,繼往開來,兼容并濟的校園氛圍有助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形成大格局、養成好習氣,有格局有情懷的孩子,大多擁有更強的內心力量,他們有能力也愿意應對生活的艱難。 第四個維度:社會 不得不承認,青春期孩子的焦慮,究根溯源,來自社會層面廣泛存在的焦慮。 人類社會活動中被不斷物化的生活欲望,使內卷無處不在,這像是懸在每個成年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當爸爸媽媽們無處安放各自的焦慮,當學校和老師無法緩解各自的壓力,他們會不自覺地對孩子更加嚴苛。而這些加諸于青少年的嚴苛要求,往往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降低生活物欲,合理釋放緊張,回歸生命初心,這是整個社會為改善孩子們的生態環境必須努力做到的。 寫在最后 撲朔迷離的胡鑫宇走失案已經真相大白,但對于青少年而言,自殺危機尚未解除。雪崩的時候,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。孩子們是人類的未來,他們生活在立體的多維的鮮活的時空中,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態環境是每個成年人的義務,我們責無旁代。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